1. 隱私權保護政策 管理者登入 FB粉絲團 職涯發展組 文化大學
> 產業資訊 > 逄愛君:努力、動力及鼓勵 產學攜手共進 樂見台灣物聯網發展

逄愛君:努力、動力及鼓勵 產學攜手共進 樂見台灣物聯網發展

Posted: 2019-09-23

【作者:記者林育如/綜合報導】

「臺大國際產學聯盟」將於09/26(四) 13:00- 17:00,在臺大集思會議中心米開朗基羅廳舉辦「臺大工業智慧製造研討會」。這是繼上半年臺大國際產學聯盟首場Demo Day之後的另一場跨產學界的年度盛事。近年來,從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到如今全球掀起一波的AIoT(智慧聯網)新應用浪潮,身為科技之島的台灣當然也不缺席。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逄愛君教授直言,「物聯網現最大的挑戰是,大家都認為會成功,但無人知道何時會看到爆炸性成長。現在不做,有一天別人成功時,你就追不上了...」。

系統整合IoT/AI/5G無線、資安等實例分享

一向在台灣產學合作扮演舉足輕重地位的臺大產學聯盟,此次的智慧製造研討會邀請到臺大四大天王名師:臺大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逄愛君教授、特聘教授蔡孟勳、張智星教授、特聘教授林風,從系統整合IoT/AI/5G無線、資安等方向,以應用面作為實際落地案例做分享。

實驗室的科學成科技 低延遲影像應用帶來生活便利

如何將學術領域的科學轉化為實務應用的科技層面一直是產學合作的重點之一。5G、Iot、AIoT不用只是束之高閣的科學術語,舉凡汽車產業、製造生產、影像分析都須借重這些技術。逄愛君舉例談到「低延遲技術」應用在即時影像分析、收集出來的資訊,都可提供給市政單位做資訊上的參考。若應用到生活層面,過去google街景老舊固定影像不復見,取而代之是即時動態。比方,想查詢哪家餐廳的排隊狀況,街景出現的不再是數年前的照片,而是當下店家前的排隊人潮。舉凡想得到各式各樣的應用,未來都可成真。

從物聯網、5G的技術、理論發展到應用層面,最重要的下一步即是場域的驗證。逄愛君坦言,受限面積、範圍小、場域的限制,這的確是台灣物聯網發展過程中面臨到最大的挑戰。

而當5G亞洲各國陸續喊出系統上線口號時,逄愛君表示,對國內目前5G建設並不感憂心,台灣基於過去長期累積在資通訊產業研發的能量,在5G系統及技術發展上,仍將扮演關鍵的角色。

台灣人才濟濟 年輕人大膽挑戰創新

先天的限制或許成為前進的小阻礙,但逄愛君對台灣在新創能量的發展抱持極大信心。過去,她也曾擔心新創團隊會有人才難覓的難題。但實際投入之後發現,台灣的人才濟濟且相當優秀,甚至剛畢業的新鮮人也極具創意、及專業技術。年輕朋友打破過去挑選穩定環境、高薪的刻板印象,反而願意選擇具挑戰、有發展前景的新創團隊工作。

實習、學生參與過程 互動交流連結企業端

企業如何吸引學生,最好且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實際參與目前在執行的專案,讓學生從投入進而瞭解、產生興趣。逄舉例,目前產學合作的工業聯網公司,透過互動、交流,讓學生萌生興趣,甚至願意加入公司成為其中一份子。這個過程讓學生從接觸、了解展開第一步,打開未來選擇進入企業服務的契機。

這樣的產學合作模式,也是臺大產學聯盟一直投入、努力的方向。

給予鼓勵時間 調整投入即成效之心態

面對全球競爭,尤其是資通訊產業會焦急原本的優勢不在。逄直言,有這樣的憂心是好事,尤其她看到有許多電子大廠準備進行大規模轉型以期符合未來的趨勢發展。

在台灣,大家都動了起來。但不可諱言,在轉型、轉換的過程都需要時間,想在一小段時間即要看到成效,把績效當作指標的心態勢必要做調整。同時,也應該給願意投入心力的人給予鼓勵、支持,讓大家有繼續往前走的勇氣及動力。相信不久的將來,發展將會邁入更成熟階段、並開花結果。

(圖說: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逄愛君教授)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