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把握後疫機會三策略 台灣醫材地位提高
Posted: 2020-11-06【作者:記者陳恆光/綜合報導】
工研院IEKCQM團隊近日對2021年醫療器材產業策略提出具體建議:應「聚焦後疫趨勢、堅守新規考驗」,並致力「提升使用者服務體驗」。
工研院IEKCQM團隊指出,臺灣在此次COVID-19疫情中,成功整合生醫、資通訊和機械製造等產業能量,也衍生了零接觸、無人化、數位醫療等創新商機。臺灣醫療器材產業應把握機會,擴大臺廠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工研院IEKCQM團隊11/4發布2021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邀請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鄭富雄(右四)、臺灣醫療暨生技醫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梁晃千(左三)擔任產業講評。(圖/工研院提供)
為此工研院提出三點策略建議,供政府及業界先進參考運用:
一、聚焦後疫趨勢:在防疫安全考量下,消費者將增加衛生保健、疾病防護等健康意識,透過線上工具進行交流互動、或利用機器人進行無人服務。因此,遠距診療、智慧醫療、大數據健康服務、零接觸生理監測、居家照護、個人化防護設備等醫材產品,將是後疫風險控管的重點項目。瞄準後疫重點趨勢,發展自身優勢產品與服務,將是國內業者下階段布局的重要方向。
二、堅守新規考驗:數位醫療器材法規革新與歐洲醫療器材採行歐盟新法規(MDR/IVDR),在法規驗證趨嚴下,將加速各國醫材產業汰弱留強,臺廠只要能積極堅持通過MDR/IVDR的考驗,將有機會接收歐洲當地小廠與中國大陸廠商客戶,提升歐盟地區的市占率。
三、提升使用者服務體驗:後疫時代將更加重視個人化健康與服務,透過跨業技術合作,運用數位科技導入研發加值,發展精準醫療、數位照護、智慧醫療等方向,提供使用者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與服務體驗。例如:資通訊技術與醫材結合,發展遠距診療與精準醫療;金屬加工跨業應用至醫材領域,升級為骨科/牙科醫材聚落。透過健康大數據、AI人工智慧等技術加值應用在疾病診斷、治療與預測上,發展智慧醫療及智慧醫院,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 按讚加入1111粉絲團 活動不漏接
www.1111.com.tw/102448/
>> 加入1111 Line好友 掌握求職快訊
www.1111.com.tw/102450/
>> 工作新鮮事 都在1111 IG
www.1111.com.tw/102449/
>> 最新職訓補助課-點我
>> 產學合作 預約人才
www.1111.com.tw/12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