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隱私權保護政策 管理者登入 FB粉絲團 職涯發展組 文化大學
> 產業資訊 > 專訪/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張大慈教授

專訪/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張大慈教授

Posted: 2020-11-10

【作者:媒體中心/綜合報導】

請老師簡介一下這個計畫:

 

這個計畫是在六年前開始,當時大部分學校的課程都是以技術為主,而各校培育的人才中,也多以學術為主要的方向,往產業界路途則沒有特別去強調,有些學校有相關的課程,有很好的職涯發展的輔導,但有些學校就沒有特別注重,但生技產業其實是高階人才人力需求相當密集的一個產業,這個計畫基本的推動便是教育部依據政府推動創新創業的政策,進而產生的一個計畫。

 

這個計畫的起源與契機:

 

這個計畫中的課程介紹在之前楊長賢副校長的介紹中就已經講解過了,這之中包含了生技關鍵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等等,這些關鍵技術都屬於研究領域所需要的技術,但等到真正要應用到產業上時,又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例如過去從Genome Project完成以後,就有很多新的醫療生技資訊的公司出現,如果大家有觀察到,現在美國有很多基礎醫療的公司在蓬勃發展,例如23 and me,就是順應著這樣的潮流而生的,而關於這個產業的發展,其實早在兩千年出頭時,人類基因體計畫解序完成後,美國的NIH就已經計畫將生醫產業導向這個方向,而當時如此的尖端技術也是在十幾年後才有辦法變得真正蓬勃發展起來,而且在2018年後,美國FDA的法規也隨之鬆綁,設立了許多關於這些產業的相關條文,這就是產業發展會比技術演進要來的慢的一個很好的案例,這些技術出來之後還要經過不斷地改良,增大產量、加快速度與降低成本。

 

“增大產量、加快速度與降低成本這幾個詞彙在一般科學領域中是不太會去強調的,但在工程或管理相關的學校中,這些便是相當重要的條件。“

 

教育部很了解整個臺灣教育的環境,了解到台灣的教育僅鑽研在學術之中並不是一個很健康的模式,同時也搭配著行政院的生技政策,而教育部就是由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的前身,教育部顧問室來承接這個政策的推動,而後就由顧問室以及資科司的專家便找了更多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來建立起這個創新創業的計畫,在這些專家集思廣益的討論之下,訂定出了九大領域的課程,而這九大領域的課程中僅有一門課程和原來生醫領域有直接的關聯性,其他領域包含著創業精神、人才管理、法規、財務、市場分析、行銷與個案專討等等課程,這些項目很多也很廣,也因為我們當前沒有一個生技創業的教科書,國外的書籍拿來應用在臺灣的環境也未必合適,所以各個學校也都用各自的方法把這些項目融入到他們的課程當中,而我們在每一年年末的時候都有所謂的團隊競賽,也就是讓這些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大展身手的好時機。

 

團隊競賽?

 

這個競賽我們稱作創業沙龍,今年的競賽於12.12日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我們一共有三十幾個團隊參賽,一半是生技醫藥、一半是農業的部分,早上的比賽雖然不開放一般人參與,但這些團隊都有各自的海報可以供大家觀看,而在下午的時候我們有邀請到過去成功成立公司的案例回來演講,並且還邀約了創投公司,讓這些已經成立的公司也能有曝光率,同時也能繼續籌措資金,歡迎大家前來聽講。

 

這個比賽的評分標準相當的客觀公正,我們所邀請的評審委員都是實際的業界經驗,各個評審委員的專長也都有所不同,幾乎能涵蓋到每個面向,從創投、財務、智財到法規都有邀請,同時間還會有一些董事長,或是中生代的業界人士來擔任評分委員,雖然沒有辦法公開我們的評分機制,但整體來說都是在一個相同的標準下,讓一群專業的人士評選出最佳的團隊。

 

在這樣的競賽中,有讓張教授印象最深刻的團隊?

 

有一個團隊叫做智耕生技,是一個農業的新創公司,是我們計畫105年的團隊,今年才剛得到國家新創獎,他們為了腎臟疾病的患者,種植出低鉀含量的蔬菜,而整體來說,農業相關或是食品與消費性的企業比較容易真正成立公司,成立之後也比較容易站穩腳步,因為入門的成本比較低廉,在法規上有的管制也相對較鬆,前面幾年創建的公司主要都以食品相關的比較多,我們持續都有在聯繫與追蹤。而在醫藥領域中成立的公司都比較偏向於輔具或室AI相關的領域,像是專門給乳癌患者使用的內衣等等。

 

那在過去的時間中,共有多少團隊參與這樣的課程呢?

其實參加的團隊真的不少,我們手上有些數據:

103年共有142組參加,

104年共有138組參加,

105年共有163組參加,

106年共有114組參加,

 

而在這些團隊之中,一共有39組團隊成功創業,維持營運至今,包含有14組用技轉或併入企業的模式成功立足於市場,23組走產學合作的模式,還有39組團隊正在準備創業中,更有34組獲得計劃以外創新創業的獎項。

 

去年則是參加的團隊則是歷年最多,一共有169組團隊參與本計畫,其中共有6組創業成功,且有17組也在進行籌備,這樣的數字一定還會成長。

 

現今台灣生醫產業的創業的趨勢?以及可能遭遇的困境?

 

在生醫產業的趨勢中,以一個在大學團隊,要直接進行藥物開發是相當不容易的,這之中所需要的時間以及資源的成本相當高,而在醫療器材與檢驗技術的部分則是相對容易的領域,有些學校已經具有醫工系的優勢,要找到相關的資訊、技術、設備以及人員都是相對容易的,而過去幾年也有很多醫療資訊以及穿戴式裝置這樣的應用出現,這也是一個創業團隊的趨勢與走向。

 

而國際上的這樣的醫療資訊的創業則是需要很多的跨領域人才,整合之後來執行,就如同23 and me以及國內的行動基因等等這樣的公司,這些團隊主要是蒐集病人的DNA以及蛋白質的資訊,蒐集完後必須與醫院的臨床數據、病例、診斷結果、治療方法以及預後做整合。其實這部分才是醫療資訊產業中最困難的,因為並不是每個學校都有醫學院,無法快速地找到可以合作的醫師,而能夠和第一線醫療人員合作,能直接得到源自於醫師的意見,這是在生醫創業領域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這裡還有牽涉到一個制度層面不同的問題,像我本身是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這樣美國的醫學大學裡,有個專門的醫學博士,在醫師進修的期間,其實是不需要承接繁重的看診責任的,醫師可以專心致志於這些深奧的議題,一旦研究出了一番成就,隨後的創業也並非難事,相對於國內的醫師,沉重的看診壓力通常是無法讓這些醫師專注於研究之上,更別說空出時間來做創業,這也就是為何我們這樣的計畫中,藥品的新創是比較稀少,而在檢驗、輔具類型的創新會佔大多數的原因。

 

當前計畫遇到的困難之處

 

本計畫和以往的教育的課程中有些許的差異性,以往的課程都會著重於報名人數,有多少人次從這個計畫中得到幫助,但我們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追求的並不是人數,我們比較是著重在以團隊為單位,並且招募真的對創業有興趣的學員來進行輔導,而在這幾年下來,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少子化對於高等教育的影響,雖然在前面幾所頂尖的大學中這種狀況並沒有說真的很明顯,而真正影響劇烈的,是大學中的研究生與博士生的人數大量的減少,以往一個實驗室中可能會有數十個學生,但現在大幅減少到五六的學生,所以在過去,實驗室若是要撥出一兩名學生,作為研究室的代表參與這個計畫,是相對容易的,但在現在的狀況,實驗室的研究都做不完,教授怎麼還會放學生出來上課呢?

 

而為了因應這種狀況,有些伙伴學校會有大學生的團隊來參加課程,但研究生和博士生所進行的方向和深度與大學生都會有不同,所提出的產品也會有些差異,像是消費性的產品,如口罩,或是偏向資訊類別的服務,會比較常在大學生的團隊中出現,而牽涉面向較廣的創新團隊可能還是需要碩士生、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後研究員來進行,所以整體來說,研究生的減少對於這個計畫會是一個限制。

 

但很幸運的是,這個計畫因為受到教育部資科司的重視,也在我的努力推動之下,每個夥伴學校中都回有專任助理的位置,這個助理的位置就相當重要,除了可以協助與產業人士連結、也可以協助輔導學生、追蹤資訊,在這之前的類似的人才培育計畫中,每個承接的主任通常都是以兼任助理的形式來執行計畫,但現在研究生變少的狀況下,要維持培育計畫的品質便相當困難,而這樣的計畫幫助的不只是學員,這對於我上述的那些助理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好的經驗,這些助理需要不斷的在學界、業界與學生中做溝通,協助凝聚團隊精神,潛移默化中便培養出了專案管理員的技能。

 

接下來是談到學分認證的問題,由於這個課程的特性,以及與業師的關聯,課程開設沒辦法像一般大學的課程,每周固定的時間進行,所以有些學校在規定上做出了些改變,他們推行了微學分的制度,在課程修習中創造出更多的彈性。

 

而在這個計畫背後,還有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專利,如果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學校,那麼這個專利應該要歸屬於哪間學校?如果學生帶著老師的專利出來修習課程,那麼事先就要有同意書,這類的問題也是我們推動中心要積極去處理的,當然我們找來的專利業師也能提供一些意見。

 

這個計畫的未來性?

 

我們是個教育部推動的計畫,所以還是以教育為本質,並致力於讓這樣的教育模式能在學校中延續下去。這個計畫其實並沒有局限於學生,非學的生的社會人士也是能夠繳費上課的,有許多的案例是和學校老師合作的業者,派人來和學生一起參加這個課程,這也是我們做教育的人希望見到的事情,但在過去也有一些案例是伙伴學校招收了外面公司的團隊,提出了產品,修習了課程,甚至可以得到些獎項的認可,卻沒有和學校有太多的關聯性,無法將這樣的經驗成果留在學校中,所以我們並不鼓勵這樣的事情發生。

 

而我們執行計畫到現在,好幾個學校都已經建立起了創業學院或創業學程,這些學院學程本身也會有自己的競賽,但為什麼我們的計畫還要繼續的執行呢?除了因應政府推動的政策之外,生技相關的產業若是參加類似的創業競賽,多半是都鎩羽而歸,因為相對之下,工程或是資訊方面的創新都是比較容易有產品出現的,但在生技相關的領域上,從實做到驗證再到法規面上其實就是很大的挑戰,所以我們這個生技創業的計畫還是會繼續進行。

 

這個計畫該如何和國際接軌?

 

我們在這個計畫當中,都有請各推動中心跟自己學校的育成中心、技轉中心等等創業相關資源做連結,也希望這些開課的學校能跟我國的園區或法人有外部的連結,其實國際的聯結有很多的機會是由這些外部的連結來提供的,有些學校本身自己也有創業日,在這個創業日當中評審可能就會有國際人士,也會邀請姐妹校的團隊一同參賽,也能讓這些國內的參賽者能了解到目前國際的趨勢,以及國外的與國內的創業差異性在哪裡,同時也有學校會補助這些團隊參與國際賽事,像是每年在麻省舉辦的IGem,再加上近期科技部與經濟部都邀請了很多國際的加速器其前來台灣,就連課程師資的部分也會邀約到各學校海外姊妹校的講者前來講課,所以在國際接軌上,每個學校都相當積極努力,成果也相當豐碩。

 

結語

 

創業相關的計畫其實政府已經推動許久,不論是教育部還是科技部,但這些計畫多半侷限在以各個老師為一個單位,然後鼓勵老師出來創業,這樣的計畫是給予這些個人創業的幼苗強大的後盾,讓他們能成長茁壯,但我們這個計畫的重點是放在於播種,把創業的教學融入在大學的課程中,讓生物領域有興趣的師生可以學習到相關的知識,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從中找到興趣,說不定就能從這些種子中挖出一隻獨角獸。

 

採訪、編排、攝影:BioGroup

(全文已獲BioGroup生物科技人才交流平台授權刊登https://twbiogroup.org/scienceList2.aspx?pn=67

 

>> 按讚加入1111粉絲團 活動不漏接
   www.1111.com.tw/102448/ 

>> 加入1111 Line好友 掌握求職快訊
   www.1111.com.tw/102450/

>> 工作新鮮事 都在1111 IG
   www.1111.com.tw/102449/   

>> 最新職訓補助課-點我

    https://is.gd/axnylY

>> 產學合作 預約人才
      www.1111.com.tw/128303/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