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隱私權保護政策 管理者登入 FB粉絲團 職涯發展組 文化大學
> 產業資訊 > 少子化+STEM教育弱化 頂大招生陷困境

少子化+STEM教育弱化 頂大招生陷困境

Posted: 2022-04-14

【作者:記者黃綉閔/綜合報導】

少子化以及STEM教育的弱化衝擊頂尖大學人才培育。圖:1111人力銀行

 

大學申請入學一階篩選日前公告結果,不少頂尖大學科系級分狂降,指標的台大醫學系申請一階門檻58級分,距離滿級分2級分,創歷史新低,部分科系如交大工業工程系、台大園藝系,比起去年掉超過10個級分,時間再往前回朔,3月底繁星推薦招生放榜,台大缺額高達15人,包括缺額科系數以及人數都是歷年最高,除了歸咎於史上最難的數A考題,讓設立申請門檻的大學端措手不及,在少子化的現況下,學生有「選系不選校」的趨勢,向特定科系靠攏,結果就是只要不是當紅科系,連頂尖大學都面臨招生困境。

 

臺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表示,近年來電資相關科系炙手可熱,舉凡媒體上耳熟能詳的名詞,像是「半導體」、「無人機」、「AI人工智慧」、「自駕車」、「元宇宙」、「智慧醫療」、「5G/6G網路通訊」、「資訊安全」、「機器人」、「量子計算」、「智慧電網」、「Fintech」、「比特幣」、「區塊鏈」,都跟電資領域 息息相關。電資領域引領了人類新科技與新文明的快速前進,在教育端自然也出現向電資領域靠攏的趨勢。但從教育的觀點來看,選系或選校是選擇的問題,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張耀文教授表示,透過考招制度錄取的科系不一定是未來終身的志業,學生還是可以透過轉系、雙主修、輔系等轉換跑道,找尋真愛,築夢踏實,所以不需要太過擔心「一試定終身」的問題。但更重要的心態是,大學並非只是知識的販賣店,或是職業的訓練所,而應該是品格和知識等全人教育養成的殿堂。

 

張耀文教授認為,高中生在專業知識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基礎學科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對學習歷程的發展,他建議要循序漸進、重質不重量。他呼籲學習歷程檔案不宜綁大學的考招。教育部應將有限的資源投注到教學師資、內容和設備的改善,專注於教學精進,才是正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實面是學生為了應付學習歷程的各項報告,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下,無法專心學科的學習,造成學習內容和成效的弱化。即使因為在投注大量的資源和時間後,對學生的學習多元化可能有些微的提升,但對高中學生最重要的基礎學科能力的培養,已經造成極大的衝擊,在機會成本考量下,一來一往,非常清楚是弊大於利。大學端需要因應高中基礎學科學習的弱化,開授高中學習的補救課程,這會使得整個教學銜接錯亂、本末倒置。

 

至於少子化對科技人才的衝擊有多大呢?根據教育部統計顯示,大專校院就讀的學生大約為120萬人,但就讀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相關領域學士班、專科人數卻逐年的下滑,從97學年的50萬,減為107學年的39萬,占全體學生比率也從37.4%減到31.4%,十年來大減11萬人。

 

張耀文教授表示,高科技產業所需的人才,首先要具備扎實的數理知識和訓練,才有專業能力做高等技術的實作與創新,而且願意長期腳踏實地、持續接受尖端技術快速和激烈發展的競爭。這個領域的人才貢獻,常是一個諸葛亮,勝過三個、甚至百個臭皮匠;而且領域規模極大、分工極細,因此需要量多質精專才的協同合作,才能保持國際競爭優勢而永續發展。

 

張教授進一步表示,過去40餘年來,台灣的科技產業能創造護國神山般的巔峰,關鍵在於「人」,由產官學界一體,培育建構出以STEM理工人才為主要根基的產業文化,打造出讓全球稱羨的科技實力,正因為科技的進程沒有捷徑、也難以彎道超車。但國內在少子化以及新課綱和考招制度弱化STEM教育的夾擊下,產業人才將逐漸不足,而台灣的未來競爭力也將受到傷害。

 

張耀文教授從高教現場提出六大解方,包括「增加中學數理 “必修” 的學分數」、「提升數理升學考科的鑑別度」、「加強女性從事理工領域研發的誘因」、「改善海外優秀人才在台就學就業的環境」、「設置大學相關學院學士班」、「優化國家重點發展領域擴大招生的配套」等策略,從求學階段開始,加強STEM教育,改善大學考招制度,培育願意一步一腳印、深耕技術的未來人才。在少子化的限制下,更要講求人才培育的效率,同時擴大產業人才的來源,鼓勵女性投入理工領域以及延攬外國學生,為科技產業注入活水、找尋更高動能,才能強化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提升現有優勢並永續卓越發展。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