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檢測疫苗保護力 成大生技系許觀達團隊登國際期刊
Posted: 2022-05-30【作者:記者黃聿家 / 綜合報導】
成大生技系許觀達教授(左1)帶領團隊研究登國際期刊。圖:成功大學提供
近期國內疫情再起,加上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對於疫苗的保護力是否足夠?是許多人擔憂的議題。成大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助理教授許觀達帶領團隊研發出「高通量新冠變種病毒蛋白晶片」,只需一滴血即可檢測出是否具有可對抗各種變種病毒株的中和抗體,團隊還研發出另一款可用於分析新冠肺炎輕重症患者免疫反應的蛋白晶片,藉由檢測分析輕重症患者的免疫特徵,輔助檢傷分類或是預防性投藥。這兩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以及Analytical Chemistry,不僅為成大爭光,亦是將學術成果回饋社會。
許觀達指出,由於現行的疫苗是針對原始武漢株所設計,對抗變種病毒的效果尚不清楚,加上人們施打疫苗後的反應不一,促使團隊著手研發多種變種病毒的檢測。團隊研發出的高通量檢測晶片如指尖大小,可同時分析血液裡對抗「新冠變種病毒」的「中和效力」與「抗體濃度」,花費一個多小時就能判讀結果。相較傳統檢測中和抗體的方式,用病毒感染細胞實驗,過程相當繁瑣且危險,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操作。
成大的檢測技術能在晶片上模擬各種病毒與受體的結合,具有省樣品、省時間、省金錢與同時分析多種變異株等優勢,簡化的實驗流程也能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除了血液抗體檢測外,許觀達團隊也針對親和性藥物如蛋白藥物、抗體藥物與小分子藥物發展檢測方法,可以全面且快速地評估親和性藥物對抗新冠變種病毒的能力。
成大團隊研發出「高通量新冠變種病毒蛋白晶片」。圖:成功大學提供
許觀達指出,由於疫情演變相當快速,加上病毒不斷突變,團隊在設計研發上,最困難的點是要規劃未來的可能性與發展性。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爆發,許觀達便投入COVID-19檢測與疫苗評估等研究,在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柯文謙的牽線下,與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現借調至台南醫院擔任兒科主任的何宗憲醫師合作,將學術研究發展到臨床實驗上。師長牽線、同事支持、學生團隊的努力,加上成大豐富的學術資源及附設醫院的醫療量能,都是鑄成他們今日成果的關鍵因子。
何宗憲說,當初聽到許觀達教授的計畫,從臨床角度來看,少量的血就能同時進行多項檢測,就好像美夢成真。回想當初採集檢體的過程,何宗憲認為「成大人都很有研究精神」,很幸運能在短時間內就收集到足夠的檢體數量。
許觀達指出,新冠蛋白晶片檢測技術已經通過臺灣專利認證,美國專利也正在審查中,目前正和廠商討論合作與技轉,團隊也同步著手開發「攜帶式掃描儀」,對於小型診所、遠距醫療或是居家照護帶來更多便利性。何宗憲也從臨床角度分析,他認為中和抗體與疫苗關聯性會越來越多人關注,檢測變種病毒將成為趨勢,加上個人化醫療的興起,消費者對於自身健康數據的好奇與需求大增,除了新興傳染病,希望未來這項技術也能應用到更多面向,若許多檢測能透過蛋白晶片一次完成,相信可造福更多民眾。
>> 1111 TUN大學網
university.1111.com.tw/index.asp
>>知名大學聯合校徵
https://www.1111.com.tw/campusr/
>> 最新職訓補助課→點我
https://is.gd/axnylY
>> 1111家教網
tutor.1111.com.tw/
>> 工作新鮮事都在1111 IG
https://www.instagram.com/1111.com.tw/
>>產學合作 預約人才
https://iacp.1111.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