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打破傳統界線 4 個媒體都要學
Posted: 2025-07-21【作者:編輯部】
文|彭夢竺 圖片提供|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成立於1963 年,是私立大學第一個成立新聞系的學校,大學部教學方向分為理論與實務2 大類,理論偏重新聞暨傳播專業義理的系統性介紹與探討,並輔以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法律、政治學、文學、大眾文化等人文學科基本素養培育;實務方面則側重新聞採訪、編輯、出版、製作、播報及媒體企畫、管理等訓練,搭配實習媒體的實際操作與營運,讓學生可以從做中學,奠定紮實的專業實務能力。
實習媒體打破分組界線
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郭文平表示,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文化新聞系建置3 大實習媒體,包含實習報刊「文化一周」,內容除校園新聞外,也涵蓋大陽明山地區的地方性新聞;華岡廣播電台FM88.5 是全台第二座領有執照的調頻校園實習廣播電台;華岡電視新聞台則是全台大專院校傳播科系第一所「每日」製作即時新聞,並設置網站的實習電視台。
除了報紙、廣播、電視台3 大傳統媒體,隨著時代的進步,實習媒體也打破界線,文化新聞現在多了「華岡融媒體」網路新聞,「我們現在課程與實習方式也跟跟上時代去轉型,以往學生到了大三會依照興趣分組實習,現在則是4 個媒體都要學。」郭文平提到,現在的新聞記者除了基本的寫稿之外,多少都要會拍、會剪,甚至要會過音,做節目方式也在改進,內容做得更短、更精緻,廣播節目也都轉成Podcast 形式。

轉播全大運學習直播能力
在設備方面,包含攝影棚、廣播製作錄音間、報刊編輯室、專業剪接影片製作教室,採用的新聞製作器材與軟體均和業界接軌,學生畢業後將可立即進入就業市場。「我們的設備也一直在更新,現在的節目拍攝方式多元,攝影機、錄音設備也越做越小,還有像是三軸穩定器等輔助工具,所以系上每年都會編列預算去購買。」

▲文化新聞系攝影棚。
為了讓學生多元化發展,並善用新興工具,文化新聞也在2019 年向體育署申請轉播「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與「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的桌球比賽,透過學生直播除了能讓學生更深入了解運動賽事之外,也能發揮創意,深刻學習到業界媒體直播的學問。「接下來在2025 年的全大運跟全中運,文化新聞也會直播競技體操,體操跟桌球比起來又是一個新的領域,相信會是很大的挑戰,也是很好的機會。」
新聞面對AI 的轉型與機會
面對AI 科技的應用浪潮、迎接數位時代新紀元,文化大學自113 學年起將AI 內容融入通識及專業課程中,而文化新聞在課程上也有所因應。郭文平指出,目前根據學校的規定,每個系的課程至少都要有20% 融入AI,「目前大多都是輔助作用,像是新聞系會幫學校拍招生宣傳影片,後製上我們就會運用AI 幫忙配音。」其他像是數據新聞學,會使用較多AI 工具輔助,採訪寫作方面也開始嘗試運用AI 進行協作,電視新聞製作上的一些反應畫面,也可以透過AI 協助生成等。

▲文化新聞系學生直播大型學校活動。
AI 雖然大幅度提升了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效率,也影響媒體訊息的呈現方式與接收模式,但是這些變革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如何應對日益增多的虛假訊息、假新聞問題,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教育顯得更加重要,不僅要強調對媒體內容的批判性分析,還要涵蓋對AI 技術的了解,讓大家認識到AI 生成內容的潛在風險和局限。
永遠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郭文平表示,想要從事媒體業,人格特質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在大環境變革之下,媒體相關行業隨時都有可能要面對鏡頭、面對人,要怎麼與人溝通非常重要。「高三學生來面試時,態度不用過於拘謹嚴肅,可以多展現自我,展現自己溝通的能力與態度,就算是唱一首歌也可以。」他也建議學生:「每天可以多看新聞,且看新聞之餘要去想一下,你對這則新聞的看法是什麼?」多訓練自己對議題的思考,並希望大家不斷學習新的東西,永遠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文化新聞系廣播間。
未來發展及薪資待遇
大眾傳播學群是以各種媒介,如聲音、文字、影像等,將資訊傳遞給民眾,從訊息的蒐集、選材,到整理製作,再到後續的宣傳、包裝設計,之後的影響及曝光,不同的階段都有其專業所在,都屬於大眾傳播領域。
大眾傳播學群的學生可以透過訓練培養專業技能,並從理論和實做中找出興趣所在。主要課程包括學習公共關係的理論與方法、新聞資料的整理與編輯、採訪技巧與寫作,還要了解傳播工具的發展與應用、各類媒體器材的運用、管理傳播機構的方法。
近年因社群、直播、短影音等風潮興起,大眾傳播已經不侷限在主流媒體的資訊傳遞,考驗閱聽人的媒體識讀能力之餘,對於該學群的學生來說,除自身專業之外,在傳遞的過程中如何審核內容、勘誤謠言,是學生的重要議題。
★未來發展
大眾傳播學群以媒體或公關、行銷產業為主,畢業後可能發展領域為媒體記者、導演、攝影、主持人、公關等。在現今「注意力經濟」的市場趨勢之下,追求曝光度已成趨勢,跨域整合、發揮影響力也成為業界所需的能力,出路選擇十分多元。
另一方面,在資訊爆炸、技術不斷成長推進的年代,「自媒體」遍地開花,也有部份學生自己建立品牌,從事「網紅」或「YouTuber」的工作,就此選擇創業尋找不一樣的方式,同時也成為另類的職業新選擇。
★薪資待遇
以新聞學類為例,畢業後3 年薪資概況,學士畢業平均薪資3.6 萬元、碩士畢業平均薪資4.5 萬元;以公共關係學類為例,畢業後3 年薪資概況,學士畢業平均薪資3.3 萬元、碩士畢業平均薪資4.3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