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歷史考題背誦題型少 「換位思考」助攻高分
Posted: 2025-07-12【作者:記者林育如/台北報導】
北一女中陳惠珠老師(左)、建國中學莊德仁老師(中)、中山女高邱永春老師(右)。(圖/記者林育如攝)
114分科測驗12日第一節進行歷史科測驗,今年考題極具挑戰力。建國中學莊德仁老師表示,今年題目簡潔不冗長,採「直球對決」方式。測驗閱讀理解分析史料外,考生還需有相當的歷史知識與因果推理能力。
大考中心統計,今年歷史考科應到人數有18868人、實到17266人、缺考1602人,到考率為91.51%。
大考中心副主任黃璀娟表示,今年歷史命題設計在考察學子歷史核心能力部分,從歷史文本的閱讀、理解、分析,歷史觀點的比較、證據的判斷、探究能力。其次,考驗歷史學科基礎知識與概念,如重要的時代特色、史實時序、因果、變遷。另外,在取材上,與生活結合題目如41-42題更換製造產地、解讀考古神像如13題羅馬帝國的佛像、民意調查如25-26題如原住民族對漢人及日人的觀感調查。就考察内容部分,與重大議題結合題目如33題法國大革命與女性參與、觀點呈現如11題草原民族對土地的看法、史學探究如18題史學關注對象的變化。
建國中學莊德仁分析今年試題難度為中等。特色部分,選擇題以測驗學生閱讀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為主,須根據史料做出正確的判讀。混合題部分,學生需要依據題意,運用邏輯推理與歷史因果脈絡,並注意到歷史人物的不同立場,考量他們在這種不同立場下採取的態度與政策,學生才能寫出完整表述的句子。
莊德仁表示,不少題目已超越閱讀層次,學生要有相當的歷史知識及因果推理能力,才能準確判讀題意。此次國家立場與政治軍事、經濟與社會的試題比例較重。在混合或非選擇題,題型多為資料閱讀題,由數則資料組合而成,學生必須找出問題的核心,有些題目未必能直接從資料找到答案,學生必須有相當的歷史知識基礎,才能做出因果關係的推論。
就考題冊數分布上,第一冊台灣史共11題,第二冊中國與東亞史共14題,兩者比例相當。第三冊世界史共16題,所占比例仍重,測驗的歷史知識較偏重於近現代史。
莊德仁進一步解析,今年考題跟以往閱讀資料找出答案方式不同,需要進一步推論,學生需從題幹、選項中找出脈絡,例35-37題組有挑戰性,學生需從題目及所學知識中要去推論,寫出有意義並為完整的句字;混合題也滿有水準,如38-40題,安內攘外政策不單只是政策面,希望學生透過判讀並加以論述。考題已不再侷限於對史實的單一記憶或背誦,而是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中,理解當時人們的思考與抉擇。
另外,如43—45題表面上呈現的是冷戰時期東西陣營的對立局勢,但命題背後更深層的設計,是引導學生跳脫單一立場的框架,學習「換位思考」。
莊德仁坦言,今年歷史考科較有挑戰性,題幹更簡潔,文字不多,字數短,「直球對決」,要求學生對熟悉的內容提出疑問,挑戰常識,不要太快相信,要提出看法與思考。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表示,今年歷史科解題需有基本學科專業知識外,且需運用統整能力。降低文言文閱讀負擔。難易度為難易適中。
大考中心主任張新仁表示,11日考試違規統計顯示,最多人違規的情形仍為未於規定時間內補交有效證件,共23人次。其次為行動裝置未關機與鈴響後仍繼續作答,各占11人次;另有6人因考中飲水、5人攜帶禁用品入場、2人攜帶物品發出聲響。當日違規總計達58人。
1111職涯專家陳坤平表示,歷史科強調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的趨勢,對選填大學科系具有指標性意義。建議考生在選填志願時,應評估自身是否具備邏輯推理與跨領域統整的能力,尤其若有志於法律、歷史、政治、國際關係等領域,更應重視這類能力的培養。陳坤平強調,與其單看分數,不如從長遠角度思考職涯方向與學習興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更多分科測驗資訊請上1111落點分析(https://exam-match.1111.com.tw/)。